网站首页 > 图读资讯 > 科教文体 > 东塘村落后全国30年 300人学校无厕所(4)

东塘村落后全国30年 300人学校无厕所(4)

2010年05月24日 09:14 南方日报 徐滔 我要评论 数据读取中...


  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多年投入不足,全校13个老师,一人一张课桌,同在一个教室里办公

  10多年前,东塘人郑梦翾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这让他彻底摆脱了贫穷命,但他只是村中极少数的幸运儿。 “我们输在起跑线上。”40岁的郑梦翾很感慨,他儿时的伙伴,如今都成了村中压力最大的人——守着一亩三分田,上有老,下有小。

  他们的“不幸”,背后是东塘教育的命途多舛。

  东塘唯一一所学校东塘小学,直到两年前才进入“水泥时代”。2008年,经过3年争取,东塘小学终于获得“革命老区捐款30万元”,于当年建成一栋308平方米的新教学楼。

  这座两层的水泥房,终于结束了东塘小学瓦屋的历史——虽然到现在,学生仍没有“正式”厕所。

  一间砌了墙没封顶的露天房,伫立在学校旁。学生在里小便后,尿液直通通流入农田。

  要大便,学生就只能到距学校近百米的树林解决。但也仅限于晴天,一下雨就只好硬憋。

  时间一久,树林里大便太多,“不能入,一不小就踩着”,校长郑景豪说,现在只要有东西遮着,学生就会就地解决。以前,高年级的女生还会害羞,现在早已习惯。

  学生教室解决了,老师却一直在期待。

  全校13个老师,像学生一样,一人一张课桌,困在一个教室里办公。整所学校没有一间教师宿舍,外地教师只能入住危房,近邻教师只能靠“走教”开展工作。

  让郑景豪颇感欣慰的是,老师有自己的厕所,不足6平方米,由危房改建而成,但毕竟避免了不少尴尬。

  学校全部经济来源,仅限于财政拨款的教育经费,每生每学期144元,合计4万余元。扣除教师教材费、学生测试卷等费用后,余下的钱只能“一分当两分用”。

  课余,全员参与,圆柱体、圆规这些教学用具,都出自东塘小学13位教师之手。

  一次,老师用自制圆规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同学们却说像“鸡蛋”;而上数学课用自制量角器时,数学老师每次量的度数都“不太一样”。

  没有运动场,没有计算机室、语间室,其实东塘小学连围墙都没有,301个孩子的安全比考试成绩更让校长郑景豪担心。

  郑景豪说,他们的教学质量和大城市存在巨大“鸿沟”。他更忧虑的是,“鸿沟”两端的孩子迟早会在同一天平上一比高下。

顶一下
(25)
89.3%
踩一下
(3)
10.7%
官方微信扫一扫 扫描关注雷州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