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孩子对来客充满惊奇
孙老师转悠着这条古旧的山村,村里学童们则围绕着孙老师转悠。六年级学生阿勇这天上午刚上完孙老师的美术课,他感到这节课的时间过得特别快。孙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让学生们惊奇的山水画,并让学生们讲述观画的心得,继而谈到了意境。
六年级的女生陈春红感觉到,上这种美术课对她的作文发生了影响,画的结构似乎和作文的结构有共通之处。早在上第一节美术课的时候,孙老师用大号湖笔蘸水在黑板上挥毫教字的潇洒劲儿便让全班学生鸦雀无声。孙老师的独特衣着也让学生们感到新奇——穿着老人家的黑布鞋和雪白的棉袜,走在红土飞扬的地里,居然一尘不染!
“他们和城里的同龄学生没什么两样,都有感受美的欲望,都有抓画笔的潜力,只不过他们缺少机会。”孙金龙始终认为,来到这条村庄当小学美术老师并非冲动或冒昧。“美术的根源,在民间。”
■乡村原生态吸引都市来客
孙金龙让记者帮忙给他注册个博客,没有课的时候,他夹着速写本,到不远处的乌石海边转悠。“湛江的云很美,浓,厚,白,距离很近,好像一伸手便可以摘下来……以前,只知道云南的云美,现在感觉到湛江的云远胜云南。”
湛江没有山,擅画山景的孙金龙便将更多的精力去感受雷州半岛的色彩和生命力。大片令人震撼的红土、村后连片的热带雨林,连同海水里游动的小鱼虾,都记入了他的博文中。
两个月前,记者和孙金龙偶遇广州,酩酊之间取画恣谈,孙金龙笔下的山水很奇特,醒时见龚贤山景之浓厚积墨,黄宾虹黄山图册之散抹,醉时方见透纸的粗犷线条后,是简朴得象儿童随手挥出的几何弧线。这可能便是孙金龙所说的“根源在民间”。
孙老师对村中原生态的茅草屋很感兴趣,他的书斋便号盘龙草堂。村民们本来给他安排了带装修的住处,但他却看中了村里荒废已久的一座小四合院。午饭前,记者随孙老师转悠到这座小四合院。村民们正忙着补瓦,重新安装木门和窗户。踱出厢房一侧的小回廊,几株卧地延伸的紫荆树让他凝视了好久,并向记者询问树名,村里的香蕉树也引起了他的注意,吃午饭时不住地问村民:“芭蕉和香蕉有什么不同?”
午饭时,孙老师仅落箸于乡村菜蔬,对桌上村民捎来的鱼虾并不“光顾”。他捋起袖子,指着散布红斑的手臂,解释说,前几天在村里写生时,让一种当地人叫“狗毛”的虫子蜇的,现在还过敏,不能吃鱼虾。村民表示,孙老师原本希望自己动手做饭,但因为村里正着手修葺小四合院,厨房灶具一时还没有张罗好,所以孙老师这些天来一直和村民搭伙吃农家饭,这对村民而言,也不过“添双筷子而已”。
■乡村的骑士寻找文化方向感
下午2时,小睡后的孙金龙被闹钟惊醒,收拾了笔墨教案后,走出村舍,向足荣小学走去。学校里给他安排了每周12节课,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课程每天都有。这样,孙老师每周只有两天的时间可以安排自由活动。
从大都市到偏僻的小山村,孙金龙很享受小山村之夜的静谧。晚上,甚至连电视也很少看,笔记本电脑是他接触得不多的电器之一。夜里,在键盘上敲打着博文,设计教案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晚上9点多便上床睡觉,这是在都市生活中难以想象的。”孙金龙对记者说。
在村民的眼中,这位来自都市的大画家有点怪,似乎拒绝体现现代文明的家用电器,对村民给他准备的洗衣机很少使用,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盥洗后,便端个现在连村民也很少使用的木盆,搓洗衣物。匆匆啃过作为早餐的红薯后便出门。
在记者离开足荣村之前,孙金龙再三叮嘱记者,有空带他去看看雷州的“贝叶树”。贝叶树是一种类似棕榈科的植物,树叶经过加工可当纸张用,佛教著名的“贝叶经”便是誉写在这种树叶上的。
孙金龙醉心于雷州的民俗文化,连看了几天雷州石狗之后,他起了一个念头,要创作一幅包涵着10对石狗与鲜花的国画,寓意“十全(犬)十美”。
记者坐上回程的汽车时,孙金龙走到车窗前,谶语般地说:“我们骑着马在前进,如果不愿意做马,只有做骑士。”
· 四名深圳高中生组队赴杨家中学支教 · 我支教,我快乐 · 下乡支教的感受 · 大画家支教乡村小学校 · 雷州教育破冰凌雪苦争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