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雷州话” 探寻“姑娘歌”

城事生活 湛江晚报 林李军 林振文 陈彤翔 浏览

小编:雷州半岛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素有“天南重地”之称。雷州文化是分布于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以闽语雷州话为主要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古雷州府(今雷州市、徐闻县、遂溪县及湛江市部分地区)为其核心区域。

  雷州半岛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素有“天南重地”之称。雷州文化是分布于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以闽语雷州话为主要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古雷州府(今雷州市、徐闻县、遂溪县及湛江市部分地区)为其核心区域。雷州市是粤西地区目前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百越族的刀耕火种,华夏文明的辗转南迁,东南沿海先民的筚路蓝缕,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孕育了独树一帜的雷州文化。


雷州市博物馆馆藏大石缸让协理们感受到雷文化的博大、厚重。

  最近的“雷州历史文化展”,是广东省文化厅和湛江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改革的一项具体举措。本着了解雷文化,推广雷文化的初衷,湛江晚报记者协理雷州力量组特地组团采风,进村入庙寻踪问迹、邀约名老谈古论今、热忱关注冷思献策。本报总编辑杨广华同雷州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也参与了相关活动。

  蔡山桂趣谈“雷州方言”

  雷州文人蔡山桂家孙辈8人皆是大学生,其中一人是博士生,2010年蔡山桂家庭被评为湛江市“优秀书香之家”,2011年被评为省优秀读书家庭、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湛江唯一)。当上雷州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后,为了宣扬雷文化,蔡山桂三十多年来撰写了《究竟是楚子熊挥还是楚子熊恽》、《雷州城历是郡县之治》、《雷州换鼓》、《陈瑸——由农家子弟到方面大员》、《陈瑸清官思想溯源》、《英利镇冼夫人及冼夫人庙》、《“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的寇准》、《正直敢言的王岩叟》等几十篇文章。他先后出版了《蔡山桂诗词选》、《幕塘斋吟草》、《蔡山桂诗文集》、《雷州话同音字——雷州歌韵》、《蔡山桂诗文选集》等五本著作。

  我们见到蔡老虽满头银发,但精神抖擞,他在雷州方言、雷歌深得造诣。

  据悉,雷州方言是由闽入粤的汉人(海路)带来官话及闽南语(莆田话)逐渐与本地俚语交融,形成本土化语言。雷州话有17个声母,47个韵母,8个声调,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其词汇、读音、语法等方面逐渐与母语、姐妹语产生了差异性变化,最终形成雷州半岛独特的地方语言。

  雷州方言是雷州半岛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简称雷州话。雷州话各地亦有差异,大体以各县(市、区)为片,分徐闻音、海康音、遂溪音、廉江音、郊区音等,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调、腔调方面。如徐闻话略带海南话腔调,只有吸气塞音声母。廉江的雷州话较之海康话“生硬”,音长不够。

  各地雷州话亦存在一些常用词不同音的现象,但各地之间均可通话。因雷州府历来设于雷城镇,故习惯上人们以雷城话为代表。如雷州辖内的南兴镇、雷高镇、东里镇、调风镇以北雷州话:内(家)人;龙门、英利以南:你(家)人。雷州区雷州话称电视(素),徐闻雷州话为电视(细);雷州方言各地相同点也很多:大哥大嫂(尼兄和尼嫂),孩子很小(侬囝细细),什么时候(咪候),人家的儿子(侬仔);雷州方言又有雷剧、雷州话歌等文化载体,且使用者众。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雷州歌,雷州歌又称“姑娘”歌,是雷州人民用雷州方言改编而成,是反映雷州人民社会民生,大到国事小至家里鱼米油盐,妇孺老幼都喜欢唱的民间艺术,是雷州深厚文化的浓缩。

  他说,雷州人民把雷州歌当成家常便饭,走路吃饭都可以即时创作,即时唱,“有什雷歌不敢唱,唱起歌来鬼都惊!”。突出雷州人民不畏强暴,与恶势力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雷州歌通过历史人物故事编剧伴以演奏后又成为大街小巷喜爱的雷剧。

  雷州歌伴随雷州人民走过沧桑岁月,驱散罪恶,迎接光明,也将永远伴随他们开拓美好的未来,是一株南国艺术奇葩。  记者协理 林李军 林振文

  一首雷歌引发的思考

  “雷阳八景”之一的雷州鹰峰岭一带,很早就传唱着这样一首雷歌:

  鹰峰岭上真好看

  石狗石牛真好望

  东排有个仙人洞

  西边有个滴水塘

  这首雷歌一唱就很上口,概述山中景观,很能给人以美的熏陶。然而,笔者认为这首雷歌很有思考意味,引发笔者很多思考。

  歌中所唱的石狗,现在找遍整座山岭,都没找到一尊,至于石牛,也只有横卧于西山腰的,村民上香祈雨而被尊称为“石牛公”的一块大石头,除此之外,没有人工雕刻的石牛,所以,笔者有两种设想:一是山中根本就没有这些石雕,只是民间歌者为了西山腰的“石牛公”而拼句成歌。二是在旖旎秀美的山光水色中,曾点缀着形态各异的石狗、石牛,只是后来得不到保护而毁失。诚如是,至少可以让我们思考,我们古雷州奉祀石狗习俗,不仅只是庙堂古刹,村口深巷的图腾吉祥,还应有深深交融于自然风光中欣赏、守护色彩。  记者协理 陈彤翔

  何安成探寻雷歌的起源

  在访谈雷州文联何安成主席时,知道他出了本《雷州歌精品鉴赏》,一直喜欢雷歌的笔者,顿来精神,两人的话题自然就黏在雷歌上。


雷剧戏班在雷州农村非常受欢迎。

  笔者首先提出曾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热议的“雷歌的源头在哪里”的话题。

  何主席认为,在这个问题的辩论过程中,基本可归纳为两大观点:一是土生土长说,二是宋代闽南南迁说。

  笔者探询何主席对这个问题持什么观点?他没有直接表明,而是向笔者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蛤卵(青蛙卵)从溪流的上游流向下游某处,附着后繁殖的蝌蚪、青蛙,你能说它是哪里的吗?笔者还在思量个中哲理时,何主席就接着说,雷文化中的雷歌就像这漂着的蛤卵,既有土生土长的成份,又有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乃至中原文化的结合渗透。

  这既有地方文化的痕迹,更有雷歌佐证:

  是乜生来红一点

  是乜生来两头尖

  是乜生来颠倒吊

  是乜生来赛洛阳

  其对歌是

  娘抹朱唇红一点

  娘彩画眉两头尖

  娘挂耳勾颠倒吊

  娘穿红裙赛洛阳

  这一问一答的雷歌中,都有一处与雷州风马牛不相及的地名——洛阳,却与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的洛阳河渊源相依。

  相传,福建泉州的洛阳河上,原来没有桥,两岸人们往来要蹚水过河。遭受洪水时,常有淹人事件发生。某天,一中年妇女溺死河中,其幼子悲痛欲绝,在河边呼天抢地哭誓,长大后若中状元,必修此桥慰母,造福乡梓。天遂其愿,这个孩子长大后果中状元,他就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金榜题名后的蔡襄,没忘当年河边之誓,发动群众集资建桥。

  一天,河上荡来一小舟,舟上坐着一位身穿红裙貌若天仙的美女。只见美女手弹琵琶,轻启朱唇,婉转歌声已醉洛阳河两岸。那美少女即告诉岸上的人们,若谁能在岸上用钱掷中她身体,愿下嫁为妻为妾。于是不乏乡绅富豪竞相掷钱,可就是没有一个子儿掷中姑娘。待船舱满载钱儿之后,姑娘告诉人们,状元蔡襄修桥之举感动上天,天神派她来为状元筹钱修桥,说罢升天而去。状元因而能在洛阳河上修好一条三十三丈长的石桥,此桥现在依然横跨洛阳河上.。

  此传说,此雷歌告诉人们,是上天生(派)的红裙姑娘,才能“赛洛阳”,可见,歌中的“赛”应是誉满洛阳,惊动洛阳,造福洛阳之意吧!

  无独有偶,笔者在平常关注民俗文化中了解到,整个雷州的蔡姓居民,宗支基本都为济阳郡,唯有雷州市英利镇2000多蔡姓村民的三家村,却属洛阳郡。他们相传的解释是,祖先从山东济阳地区南迁福建泉州。繁衍生息几百年后,又有几大支系南迁雷州,定居英利镇三家村的蔡姓村民,为纪念祖先蔡襄状元,而改为洛阳郡。

  这就是雷文化源远流长的痕迹,所以,雷文化的博大精深,雷歌的精妙绝伦,是植根在民族融合、氏族变迁的沃土中,愈发成长为岭南文化的一株奇葩。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