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图读资讯 > 视野聚焦 > 英利,高擎中国热作品牌(2)

英利,高擎中国热作品牌(2)

2009年08月15日 13:34 湛江日报 林小军 吴建韬 我要评论 数据读取中...



  英利王牌之三:芦荟型饮料的开山鼻祖

  芦荟型饮料,英利引领全球潮流

  国内引种芦荟的地区很多,英利肯定不是第一家,但目前只有英利成功完成了种植与加工的一体化,并创新推出了芦荟型饮料,并对国际饮料行业产生了巨大的饮料,连名列全球首位的饮料巨额可口可乐,也跟风推出了芦荟性饮料。

  英利的芦荟传奇,展示了当地食品企业群研发、推广新产品的强大能力。最早涉足芦荟型饮料的是“名峰”,是最早应国外需求而研发,这种创新的产品在国内市场获得极大的成功。

  由于有着出口菠萝产业的规模效应支持,英利的芦荟型饮料的创新之路不断地拓展着,英利食品生产企业“菠萝主外、芦荟主内”的大市场格局开始形成。

  目前,国内芦荟型饮料市场需求连年猛增,英利始终占据着其90%以上的份额。

  英利的芦荟型饮料的创新、推广模式,被认为是当地已经非常成熟的热带作物种植、加工业结合的经验扩展,拥有绝对的市场生产优势,按其态势,今后英利将衍生更多的热带作物加工新产品。

  英利品牌是这样打造的

  几乎所有的县域在推广本土经济环境,招商引资时,都能列出一系列的优势所在。而英利党委、政府考虑的更多是兑现优势。

  “我们时刻都在考虑,让企业发展得更快,我们可以改善哪些环境?”英利镇镇委书记陈云表示,镇里贯彻的是农工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只有盘活加工业这盘棋,工业反哺农业,农业超常规发展得战略意图才能实现。

  2008年,英利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和三聚氰胺事件“双危机”,热带作物收购价格大幅下跌,不少加工工业资金链紧张。英利镇委镇政府经通盘研判后发现,市场需求并没有明显萎缩,企业出现的困难时短暂性的资金困难和客户波动性困难。镇委镇政府一方面积极联系协调金融部门,向食品生产企业注入其急需的数百万元流动资金,另一方面,抓住机遇,在食品加工生产企业间协调,促成了“宏泰”“神龙”入股“旺家”,厦门“得宝”接手“红土地”的并股并购方案。食品加工企业的做大做强,使他们迅速摆脱困境,从今年4月起,该镇食品加工企业全面恢复高速增长的态势。

  2005年,500多万元;2006年600多万元;2006年700多万元;2008年900多万元;2009年上半年,600多万元……英利镇的财税收入报表始终保持着20%以上的高增幅。

  英利镇一位人大副主席是这么总结这几年来,英利所走 “兑现优势,打造品牌”的超常规发展之路的——

  围绕优势确立战略

  英利是雷州市的传统农业大镇,农业大镇办工业,怎么办,既使工业发展迅速,又对传统农业产生拉动作用,这是粤西不少乡镇面临的难题。

  2000年前后,英利开始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明确了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以菠萝味切入点,以加工业拉动农业,反哺农业的思路:“围绕农业上工业,利用工促农业”。到2003年,2004年,这一模式的雏形显现。

  务实招商引来企业群

  农业结构调整了,加工业从何而来?

  招商引资似乎是唯一的选择,英利镇在引入热带作物加工型时,不惟大、不惟外、不惟新,始终围绕着一个最务实的目标: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企业群。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英利务实地把目光投向对当地优势最为了解的本土商人身上,通过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据此改善投资环境等细致工作,很快地形成了一个食品加工企业群,到2004年,当地的热带作物加工企业已新增30多家,形成了群的效应,“三通一平”,排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企业群的效应,成本大为降低,进而又吸引新的企业进入。当时的镇委书记陈奇石非常重视企业群的效应,他认为,当时本土小型企业多一点,并非等同加工业的档次低,相反,企业群形成的现实,会起到示范作用,吸引犹豫的外来客商下定决心投资。“当时我们并没有挑选企业的余地,不管他民营国营,先进、落后,先形成群体再说,只是画了一个大致的框框,一是有足够的财力兑现农副产品的收购款、二是环保等条件符合国家规定,一些企业甚至才刚刚脱离作坊生产模式……我们相信,在企业群效应下,小的会做大,大的会做强,落后的会变先进!”

  后来相继涌至的外地客商证实了英利镇这一决策的务实。

  在雷州所有的沿207国道中心镇里,英利镇的镇区建设最不起眼,但工业厂区建设却最为抢眼,镇区街道几乎看不到任何装饰的绿化带,财税增长速度远远领先,这是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英利速度背后的务实。

顶一下
(8)
88.9%
踩一下
(1)
11.1%
官方微信扫一扫 扫描关注雷州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