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创举:纵横美国11万公里
从1951年4月2日到22日,杰克·凯鲁亚克用一部打字机和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印纸,完成了名著《在路上》的初稿。此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之作。
52年之后,徐益明开始了类似凯鲁亚克的旅程。在同龄人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年纪,徐益明从62岁开始用整整6年的时间,纵横美国各州调研业余培训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告诉记者:“2003年后,很多人以为我失踪了,其实我是在办一件大事、好事、善事。我自己花钱,带上一个助手朱加伦,驾车走了11万公里,考察美国体育培养体制,顺便传播跳水的训练方法。”
这种“自费调研”蕴藏着无穷的艰难,“我俩在路上约法三章,第一,不是游山玩水。第二,不住酒店,偶尔住酒店也是为了洗澡。第三,不随便下馆子,吃喝睡都在车上。自己开车到处跑很辛苦,经常遇到狂风暴雨。前几天我在半路下了车,碰巧一阵大风把车门吹关了。当时我没有注意,结果右手被砸伤,打了石膏休息到现在。”
最初开始调研的时候,徐益明把重点放在跳水,“后来我不仅调研跳水,还把体操、技巧、蹦床、足球、棒球等项目综合起来研究,比较两国体育培养体制的优劣。走了一圈下来,我深有体会。我当年受益于举国体制,不用为经费发愁。我那时有一个很强的团队,也有助手的努力。对照美国的培养体制,我觉得自己实在太走运。只要下功夫带队,就有把握拿金牌。”
徐益明“在路上”的6年,得到很多美国人的关照,“很多老百姓听到我的举动,都热情邀请我去做客,他们都很支持我。我的《国际跳水教学手册》早就售罄,很多美国教练把我手上最后一本书借去复印,还找我签字。美国没有几个跳水训练场,器材少、教练少、队员少,很多教练都是夫妻档,早出晚归。我看了都很感动。我跟很多美国教练说,你们基本上都可以当劳动模范。”
“美国的体育体制真是博大精深。我作为一个举国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教练,视野变得更开阔。我把所见所闻都拍了录像。希望找到理想的经验。他们的模式值得借鉴,就是全民体育。”徐益明说,“比如美国人练跳水,就是过来玩。他们的教练靠训练赚钱养活俱乐部。没什么训练计划,有‘教’无‘案’,胖的、瘦的、老的、少的都来。没有‘先陆上、后水上’的练习,只要来了就教。少儿游泳从半岁到5岁都可以练,1岁半到7岁都可以练体操。我最初是练体操的,觉得他们这套体制了不起。”
“美国是全民体制,中国是举国体制。两个培养体制应该取长补短,最好能互相学习。越是调研,我越感到举国体制对于拿金牌来说很保险。我们不能永远为了金牌,也要学习美国的长处,美国有很多人在练体育。“徐益明说,“对于举国体制,我曾身在其中,成绩归功于纳税人,还有各省市把这么多优秀的选手送到我这里,我和我的团队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训练。美国搞跳水很不容易,很多人都在默默钻研先进技术,教练和学生都是发自内心热爱体育。中国教练要是了解了这一点,将会更加发奋努力。”
考察美国体育体制之余,徐益明还在跳水训练上搞了23项发明,包括“伸缩跳板的最后设计定型”项目。他说:“我看了北京奥运会,发现当年我那套东西,现在世界上很多运动队还在用,比如中国式保护带拉法。不过那些东西已经落后了,我的新科研成果比过去那些还厉害!我的新成绩要拍成教学带,提供给国际泳联和国家体育总局。我的学生遍布世界,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主教练都是我的学生。我的学生也要进步,要重新跟我学。我比过去提高了一大步,因为我现在拥有世界的眼光。”